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单元每年邀请5位策展人提名共计10位有才华的华人摄影师入围举办个展,并在开幕周期间评选出大奖得主,获奖者将得到10万元(税前)人民币的奖金,并被邀请在次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举办个展。2022年,被提名的艺术家有:张晓、李维伊(由刘钢提名);陈萧伊、赵谦(由沈宸提名);杨圆圆、袁可如(由祝羽捷提名);彭祖强、陈泳因(由孙文杰提名);陈翠梅、夏诚安(由王懿泉提名)。曾获得“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艺术家有:王苡沫 (2021年)、沈绮颖(2020年)、易连(2019年)、雷磊(2018年)、冯立(2017年)、刘思麟(2016年)和朱岚清(2015年)。本届发现奖得主将于11月27日揭晓。
今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单元将举办袁可如个展《记忆所及之处》,由祝羽捷策划。本次展览围绕着疾病的隐喻,展出两组影像故事,以及围绕影像内容的摄影、绘画和装置。影片《永恒与片刻》是从艺术家自身家族的乙肝病史出发的研究创作;影片《雾中来的人2037》是以José Saramago小说《失明症漫记》的失明瘟疫作为背景设定和平行隐喻的虚构影像作品。绘画、装置和摄影部分则将老照片和剧照做材料性的处理。
两个系列作品以现实中的疾病为“元叙事”,展厅的栅栏将这两部分隔开,就像现实中被隔绝的患病群体。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批判了各类疾病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进一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疾病,转换成大众对其的道德审判,并进而形成压迫。艺术家对“疾病的隐喻”进行虚构叙事和材料性处理,以一种更为柔和的方式,将现实、情感、梦境等结合,呈现不同历史切片中的个体困境——“对疾病的记忆其实不完全是消极的,它成为了一种有宿命感的指引,尤其是这几年,我越加感觉不能去逃避,而应该去面对它,去追溯、思考和呈现这段历史和情感。” 策展人祝羽捷认为,“疾病是袁可如的记忆‘刺点’,疾病的隐喻弥漫在艺术家袁可如的创作中,就像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她通过个体对疾病的叙述辐射出对时间、空间、家庭、社会、伦理、政治等问题的探索。”
袁可如,《永恒与片刻》预告片,2021年。三频影像装置,22’37”。影片由艺术家提供。《永恒与片刻》这部影片源于袁可如家里的乙肝病史,传染病像幽灵一样围绕着童年记忆。展览用了三个分屏的形式呈现三个人物角色,分别代表了三种典型的乙肝病群体——失去父辈亲人的少女、母婴传播链中的母亲、以及处在就业困境中的求职者。失去父辈的少女是艺术家本人的自我投射。大伯的葬礼触及了儿时父亲去世的回忆,将曾经选择遗忘的创伤再度揭起,这也是艺术家创作这部影片的缘起。展览入口处的作品是艺术家父亲生前画的母亲,母亲看向希望的白鸽。袁可如,《暮色抹去雕像的地方》,2021年。油画、铝塑板输出装裱、3D风扇投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影片中母亲这一角色原型来源于委托短篇小说《土屋 海岛 龙井巷》的作者,讲述当年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女性携带者面对着普遍的性别困境和生育困境。艺术家将小说文本和老照片处理成黄色的负片,用拼贴的手法组合在纱网上,这也代指着乙肝病病人眼白处的泛黄。求职者的原型则指向了当年网络媒体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通过上诉将患者身份公开化,正因为这一真实案件的胜诉,推动我国法律制度保障乙肝病群体。这些档案文件也将埋藏在展厅的沙石中。
袁可如,《永恒与片刻》录像静帧,2021年。三频影像装置,22’3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电影中人物面对浩瀚而无言的大海,述说着各自的伤痛。在三屏影像中,观众先观看人物个体经验的倾诉,到最后走进同一个剧场,三人互为观众去听取对方的陈词。那些隐秘的、不可见的叙述最后曝光在聚光灯下,在公共的场合下被讲述出来。这也象征着从个体经验到集体、再到生命共同体的过程。袁可如,《雾中来的人2037》预告片,2021年。单频影像,24’38”。影片由艺术家提供。影片《雾中来的人2037》讲述了女孩(由李梦饰演)寻找那位17年前曾经照顾患病的她、名字里有“红”字的阿姨。她从盲人心理咨询中心出发,观众跟随镜头主体寻访调音师、按摩师等10位不同职业的盲人,穿越记忆宫殿般的各个房间。
在展厅封闭幽暗的空间里,影片中的发光喷泉呈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突,这里作为日常交流的公共社交场所,盲人虽无从看到,却依然能被其吸引。展览现场将加入盲文书写的诗句和百叶窗,让原本幽闭的环境透出一丝微光。影片中有一段寓言:“每当有健康国的人步入和迷失,疾病国的居民就会成为他们的向导,教他们如何生存。”艺术家提示我们带着视觉隐喻,去理解这些无法用眼睛观看的人群。作品讽刺了现代社会的遗忘与脆弱,并指出“弱者”也可以成为一种觉醒力量。袁可如,《雾中来的人2037》录像静帧,2021年。单频影像,24’38”。图片由艺术家提供。“记忆所及之处”源自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的著作,书中认为记忆的发生是一种漂浮形态,并指向了一切有关记忆的历史实体。袁可如认同记忆最终转换演变成一种实体,但对她来说记忆更像是“行走在建筑迷宫的感受。”因此,无论是影像内部构建的剧场感,还是展厅中的场景建造,都将带给观众可供记忆回溯的场域。而当记忆回到一个共同体的经验上,正如策展人祝羽捷说的“记忆所及之处,在记忆中捕捉现代文明的脆弱和人的困境。”袁可如,1990年出生于杭州,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她的艺术创作聚焦于探索影像的绘画感、空间韵律和叙事性,把现实中当下所经历的事件、情感与历史、神话、梦境等结合到一起,用叙述性的影像方式来呈现不同历史切片中的个体困境。她曾获2018年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入围2014届华宇青年艺术奖;参与“钻石一代”2013年香港艺术巴塞尔沙龙及多届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单元;作品曾刊登《天南》文学杂志第16期封面。近期个人项目/个展包括:“后像之痕”,SPURS Gallery;CEF专题放映:袁可如:成瘾,幽灵以及宿命三部曲;“NEBULA 5 SPACE”,四方美术馆;“池化>孚梦”表演项目,油罐艺术中心;“月亮便士”,西岸艺术博览会;“旦夕异客”,狮语画廊;《会饮俱乐部》首映,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参加群展的机构包括:松美术馆,天目里之驻,OCAT深圳,多伦美术馆,剩余空间,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蜂巢,墨方,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奥克兰艺术博览会,德国乌帕塔尔国际艺术家邀请展,首尔Alt Space LOOP, 巴黎Asia Now Paris,明当代美术馆,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赫尔辛基艺术节,柏林MOMENTUM画廊,Photo Shanghai等。祝羽捷,写作者、策展人、文化学者,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候选人,曾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策展与批评专业。著有《万物皆有欢喜处》《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羽来信》等,翻译作品《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简洁如相片》等。主持及出品《ZHU在英伦》文化短视频节目。2018年 11月份,英国驻华使馆公使兼副馆长司徒娜女士(Christina Scott)宣布授予其英国旅游局中国区社交媒体影响力友好大使荣称;以策展人和艺术评论人身份策划“一间自己的房间II”“隐喻与凝视”“未来出走”等女性艺术群展及艺术家个展。在看理想及喜马拉雅平台主持艺术播客访谈节目“艺术折叠”;是新周刊专栏“艺术不听话”撰稿人,担任新周刊“刀锋发现奖”艺术书推委及中信大方出版艺术顾问。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5年在厦门市集美区启动,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自创立以来,集美·阿尔勒展示了超过两百场来自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中精选出的摄影展览。集美·阿尔勒展览主要在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呈现,并联动厦门本岛。在开幕周期间以及展期内,举办开幕式、颁奖礼、专家见面会、讲座、导览、表演、放映、工作坊、游学等一系列面向公众和艺术爱好者的活动。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特别协办|法国阿尔勒摄影节、超媒体首席合作|香奈儿机构合作|法国驻华大使馆、泰王国驻华大使馆独家汽车合作伙伴|蔚来影像设备支持|京东方
展期2022.11.25-2023.01.03
开幕周2022.11.25-2022.11.27
主展场
-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厦门市集美区立德路99号)
-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营运中心2号楼三层)
分展场
-鹭潮·鼓浪屿美院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康泰路151号)
-福州桂湖美术馆 (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桂湖美术馆)
撰文、采访:肖瑞昀
资料整理:黄泽伟
编辑:刘诗韵、樊金琪